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(北纬33.20度,东经103.82度)发生7.2级地震,震源深度20千米。从灾难现场传回的照片可以看到,受灾严重的地区房屋倾斜倒塌,抗震设计标准在七级左右大多数建筑,在此时未能经得住考验,成为了“豆腐渣”工程。
地表的一次震动,其实也是对金融行业的一次强烈波动。天灾让同胞饱受苦难的同时,也让人民和国家的财产也在经受考验。作为国家金库的银行,在地震时会做些什么?因此产生的不良资产该怎么处置?
地震来临时,中国银行业需要立即做出的行动
1.保卫银行金库,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
当地震来临时,对于银行来说,第一时间绝对不是救灾,而是守护银行金库,守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。包括银行保险箱、保险柜、现金金库及贵重物品。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银行员工在入职培训时,均会强调地震的应急策略,员工在保护好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,需将保护银行现金、财产的安全放在第一位。这与银行企业的性质有关,也是银行政治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。
2.尽已所能,为当地救灾贡献物力、财力
由于银行网点众多,员工也遍布大江南北,银行员工作为高素质人群,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震多发地区犹为如此,他们拥有较为清晰的头脑与灵活的应变能力,因此,可以组织员工协助政府进行抗震抢险救灾。
同时,银行建筑设计一般较为坚固,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,在灾后可以收容部分受灾群众。银行网点应积极向总行支行申请救灾款项、物资,协助当地政策参与救灾活动,履行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职能。
3.积极统计,地震灾害形成的不良贷款
当发生地震灾害后,地震毁损震区厂房、机器、设备,甚至夺去人民群众生命。灾难的突袭,使居民、企业均遭受重创,降低了其短期偿债能力,银行的信用风险由此加大,不良债权极易产生形成。
形成地震灾害不良贷款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:
一是债务人在灾难中死亡,抵押品灭失且无担保,债务无从追讨;
二是债务人未死亡,抵押品灭失,偿债能力丧失;
三是债务人未死亡,抵押品部分灭失,偿债能力受限。
面对以上情况,当地分支行应在地震灾情相对稳定之后,积极统计上述受灾原因造成的银行不良贷款,上报总分行后再行决定不良处置策略。
震后构建银行地震灾害不良贷款处置机制
1.积极利用保险处置地震灾区的不良贷款
从1994年洛杉矶地震的经验中可以看出,由于美国大部分居民、企业都投保巨灾保险,导致1994年后的保险公司央洛杉矶地震中赔付达200亿美元,美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在1994年后停止了地震险保险业务;同样,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后出现了地震险购买率从2.9%上升到至20%的高潮。美国因此成立了加州地震局、日本专门设置巨灾险以应对银行对震后赔付的要求。
2.分情况处理抵押物、财产担保的问题
根据国际经验,在处理地震灾后抵押物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四种情况。
一、抵押物毁损贷款人失踪,银行将终止合同关系,尚未偿还的贷款,将会核销处理;
二、抵押物尚存贷款人失踪,且无抵押物继承人的,银行可按法律规定,回收抵押物,未归还贷款按照坏账进行处理;
三、抵押物尚存贷款人失踪,有抵押物继承人的,由继承人承担借款合同关系,继续归还贷款;
四、抵押物尚存贷款人亦未失踪的,继续履行贷款关系。
若上述地震灾后有抵押物与担保品的四种情况为信用贷款,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损失与风险。
3.建立个人、公司破产制度等巨灾配套经济与银行制度
在英、美、日等国破产制度相对发达,这对其在地震之后个人宣布破产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制度条件。我国现行的《破产法》仅针对企业法人,企业在地震等巨灾出现之后可以向当地法院申请减免部分银行债务,但对个人却并不适用。
但是,在地震中,个人并不因为没有相关破产法律制度的保护而能幸免于难,其房屋毁损、财产损失、资不抵债的情况仍时有发生。特别是银行在追索债权时也没有法律依据,尽管出于人道主义,不能立即进行催收催缴,但是银行的追偿不会因为地震等巨灾的出现而减少一分一厘。如果可以出台《个人破产法》等相关法律制度,将有益于地震灾区居民生活的恢复与信心重建。
4.银行构建防灾减灾基金及专项贷款制度
抗震救灾所需的资金数额庞大,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及社会捐助难以满足重灾地区对于信资金、物资的迫切需求。因为,我国应效仿美、日等国建立《巨灾防护法案》《巨灾经济应对法案》等具体制度。例如,商业银行可以在此次遭受地震灾区九寨沟建立起“九寨沟灾后重建基金”等产业基金、城镇化基金、并购基金、专项贷款等多种融资方式,使用经济手段帮助和支持地震灾区群众的重建工作。
来源:锦e卫
|